顯示具有 教學技巧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教學技巧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

如何教孩子不咬書及坐定定閱讀


不久之前,收到朋友的留言提問:如何教孩子不咬書及坐定定閱讀,由於這影響在家教育必有的閱讀環節,所以我又將自己心得分享一下。

首先你要接受孩子處於口腔期都會這樣,你怎樣制止都無用,唯有自己看緊一點,一見他咬書,立刻拿走(或用牙膠同佢交換)及表現替書本感到可憐,讓他知道他傷害了書本,媽媽不開心,但不用責怪。你跟他說:你可以咬牙膠,但不要咬書了!

另外這段時間只讓他看較耐用的硬皮書,且限時放出。最好是你陪到他讀才放出來,除非你一早預了那些書是用來報銷,就可以長期放出,志在他見到書,對書有意識。

最後怎樣訓練他們坐定定,這點我請教過幼教老師,他們說自識爬識行開始,他們都是這樣。你不可能迫到他們坐定定,他們愛探索,所以你亦要接受他們會這樣。唯有自己在說故事時注意幾點,務使吸引他們的注意力。

1)選擇他們最適合聽故事的時間,比如剛睡醒未最活躍之時。選擇他們正想玩時說故事,他們只會更坐不定。如果在睡前說,你亦預了他們因為累了,說故事只是催眠他們而已。但FOR建立睡覺習慣,睡前說故事仍可以考慮的。

2) 說故事時要收起部分玩具,務求減少玩具對他們的影響,但不要嚴禁他玩,只是讓他們知道故事還故事,遊戲時遊戲。你聽完一本便可以玩。(要慢慢來,別心急他們會一下子會聽話,最要緊的別令他們對書反感)

3) 要接受他們的專注力是低,所以要一本一本來,有時只說到幾頁就幾頁,不要勉強孩子一定要聽足所有。這些習慣都是要建立得來的。

4) 選他們較喜歡的書來說,最好是有機關的書,有時神秘感,他們愈好奇愈有興趣。另外,歲半以下的孩子認知能力尚低,所以別選太故事性的書,他們理解不了會無興趣,最好選與生活相關的書,比如我孩子喜歡車,我那陣子便專說車或相關的書。

5) 到他對書不太抗拒後,才慢慢將說故事時間加入枱櫈,順便訓練他坐。有櫈仔幫助他們對坐定定更有意識。

6) 說故事方面要注意技巧,比如說到中途唱下相關的歌,按情節需要突然大叫或細聲等(這些技巧我之前文章有分享過)

7) 一見到他們主動拿書看,要欣賞他們。如果他願意,你可以陪他看,若他開始指書,望住你,你先加入幫忙演繹。

希望以上的建議幫到你們,但要有心理準備,這些日子要維持一段時間,但他們愈大,自然愈坐得定,只要堅持,自然做到,加油!

在家教育必有的說故事環節:說故事技巧概要


[講故事技巧分享。0-5歲]

以前我是教會的兒童主日學導師,講故事基本上是我每個主日都要做的事,所以牧者曾安排我上相關的培訓課程,所以我算是盡得一些講故事的基本技巧。後來到內地短宣,內地資源貧乏,無精美的圖書,更無DVD/powerpoint/projector,所以如何取得兒童的注意力便很講究「技巧」二字了。感恩,那次經驗證明了自己所學的技巧真的很管用,如今在此作簡單分享。

秘訣在於「聲、色、藝」。

先論色:一般而言,兒童(特別是1-3歲的孩子)對圖像都很敏感,愈色彩鮮艷,線條愈簡單,文字愈少,他們愈感興趣。所以你持一書一圖在手,已經可以取得他們的注意力。(但仍要注意,孩子愈小,注意力的時間愈短)問題在於如果無書無圖在手,又如何取得他們專注?關鍵正是你的面色!孩子對無動態的畫面興趣不會太多,有時愈活潑的孩子便愈討厭靜態平面的畫像,多數望一兩眼便會離開。但你的面色卻是動態的,只要你表情夠誇張,他們真的會目不轉睛地盯著你。你的表情可以跟隨著故事情節、節奏、情緒而改變,孩子自然從你的表情掌握到當中的細節。所以很多幼稚園/playgroup老師講故事都是表情誇張,動作多變的。

再論聲:另外,當你取得孩子的注意力後,如何保持他們的注意力呢?任你表情如何豐富,沒有聲的補充,都是失色。所以你不妨按著故事中出現的人/事/物而模仿其聲音,最好是一些他們見過聽過的,這樣較容易引發他們的聯想。

後論藝:上述的在頭幾分鐘可能奏效,但孩子仍對你的演出漸漸沒興趣而走開,那怎辦呢?那時候我便出「超必」了!唱歌(最好是他們聽過的兒歌/童謠)、突然大叫/「噓」、向小朋友招手示意(比如作狀叫他們來偷窺故事書的下一頁、叫他們向另一個方向望相關事物)、發問叫孩子猜等招數都是好work的!但用哪招則視乎故事情節或實際需要。這樣好像演戲一樣,但的確唯有這樣才能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,叫他們不再走開。

[講故事技巧分享。6歲以上]

上回提及的「聲。色。藝」三要訣,其實是針對任何年紀孩童的基本功。但0-5歲與6歲以上兩個年齡層,區別在哪?關鍵在於他們的認知智力程度。

0-5歲(尤其是3歲以下)的孩童在認知智力方面仍處於持續發展期,他們對情節複雜的故事未必理解到,繼而失去興趣;所以我們僅用「聲。色。藝」三要訣來講述一些故事情節簡單,甚或全無情節可言的小書或認知書經已足夠,目的只在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,以及增加他們認知層面。

但6歲以上的認知智力已經開始成熟,足夠理解情節複雜的故事,故此在講故事方面也須注意了。

1) 講者一定要閱讀故事最少一次,掌握整個故事的脈絡,對情節及氣氛的變化必須瞭如指掌;這樣講者才能佈局,在適當的沉悶位或高潮位施展不同手段技巧。

2) 講者不一定對整個故事照書全讀,可以對個別情節作刪除或篩選。講者可以就小聽眾的理解能力、性情發展需要作情節挑選,甚至為講故事目的作情節更易、增添的舉動。(其實面對0-5歲的孩童聽眾更要作適當刪減,但增添則可不必。)

3) 不宜將針對0-5歲孩童的講故事技巧完全用於6歲以上的孩童身上。由於現今的孩童太「老積」了,盲目使用唱歌或極度浮誇的角色演繹方式有機會令他們反感。故此他必須先了解清楚小聽眾的口味和風格了。

4) 在口述故事時要注意言辭的運用。0-5歲孩童理解能力低,盡可能用簡單淺白,規範性高的詞彙;但6歲以上的則可以較寬鬆,採用適量的潮語或中英並用也不為過。但仍建議勿濫用規範性低的言辭,否則會影響孩童的語言能力。

5) 運用適當的停頓是十分重要。0-5歲以上的小朋友未必有太多耐性等候,但6歲以上的孩童卻等得到。適當在一些高潮位置探用停頓,可以使情節張力拉至最大,小聽眾的情緒亦會被你牽動得最厲害。那時再配合突如其來的音效或虛張聲勢的演繹,張力被中斷,高潮達致最高時,便是速速完結故事的最佳時機,令小聽眾對此留下最深刻的印象。(3歲以下的孩童則不建議這樣做了,除了他們沒有耐性外,他們未必接受到太突然的轉折。)

6) 避免冗長的訓話或結束語,在最美的時候結束,留下餘音讓孩子自己沉思是最好的。相反0-5歲孩童可多作少許解釋或增設問答環節。

7)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頭禪及「呢」「啦」「喎」之類的詞,太多會令人生厭。(對著年紀愈大的聽眾,因為愈容易緊張,這些情況愈嚴重!)